为提升教学质量,促进教师交流互鉴,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于第九周开展公开课活动,涵盖《分析化学》《流体力学》《环境化学》三门课程,公开课教师在教学内容、方法及效果方面亮点纷呈,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。
楚刚辉教授在《分析化学》公开课中,围绕“酸碱滴定”的缓冲溶液内容展开教学。课程以生动的实验现象引入缓冲概念,从缓冲溶液的分类、标准酸碱缓冲溶液应用,到pH计算,层层递进,逻辑清晰。教学中,他以物料平衡、电荷平衡为基础推导公式,结合具体实例,深入讲解缓冲溶液对酸碱的稳定作用。同时,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讲解,引导学生探究科学本质。其凭借充分的备课、严谨的逻辑,将课程重点难点清晰呈现,课堂效果突出。

李飞星老师的《流体力学》公开课,以流体定义为切入点,逐步拓展至学科研究对象与分类。教学过程中,他结合飞机起飞原理等生活实例,借助图片、视频等辅助工具,将抽象的流体力学知识直观化呈现。课程中,李老师注重与学生互动,通过提问、讨论引导学生思考,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。在讲解伯努利效应等原理时,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,活跃的课堂氛围有效提升了学生参与度。

迪丽努尔·艾力老师在《环境化学》公开课上,聚焦“气溶胶化学”,系统阐述了其定义、来源、危害及防治等知识。教学中,她运用小实验、图片、短片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,将复杂的环境化学知识生动展现。通过电子显微镜下污染颗粒的展示,以及对气溶胶天然与人为来源及化学反应的分析,让学生对相关内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。同时,适时导入思政元素,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,完整的教学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。

此次公开课为化环学院教学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,展现了教师教学风采与专业素养。学院将以此为契机,持续推动教学创新与改革,助力教师成长,培育更多优秀专业人才。
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
2025年4月29日
撰稿:张莹莹
校对:楚刚辉
审核:戚小强